刷把草

《中药大辞典》:刷把草

拼音注音
Shuā Bǎ Cǎo
出处

《四川中药志》

来源

为柳叶莱科植物喜马拉雅柳叶菜全草

生境分布

生于坡地向阳处或半阴处。分布我国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
原形态

直立草本,高可达60厘米,有分枝。主根粗短,须根细。茎圆柱形,中空,绿色,有2槽,槽中生柔毛。单叶对生;披针形或狭披针形,长2~6厘米,宽0.5~1.5厘米,先端渐尖,边缘具细齿,基部渐狭,两面光滑;无柄或近于无柄。花单生叶腋;具长梗;花萼深4裂,裂片披针形;花瓣4枚,倒卵形,先端凹;雄蕊8,不等长,花丝短,花药藏于花冠之内;子房下位,4室,柱头4裂。蒴果细长,长可达6厘米,宽约1.5毫米;种子多数,小形;顶端具一束白色丝状毛。花期夏季。

性味
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淡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
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喉头肿痛,咳嗽声嘶,风热头昏。"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
临床应用

治疗腹泻:取刷把草全草3两,切碎,加水1000毫升,煎成500毫升。每日3次分服,连服2~3日,小儿酌减。所治肠炎34例,全部治愈;急性菌痢10例,治愈5例;单纯性消化不良10例,治愈8例。
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刷把草

拼音注音
Shuā Bǎ Cǎo
别名

怀胎草、山柳叶菜、无风自动草

英文名
Herb of Himalayan Willow weed
出处
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柳叶菜科植物滇藏柳叶菜全草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pilobium himalayense Hausskn.[E.himalayense Hausskn.]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切段,晒干或鲜用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300-4000m的林缘、坡地向阳处或半阴处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原形态

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达60cm。主根粗短,须根细。茎圆柱形,中空,常呈紫红色,棱线不明显,周围被曲柔毛及腺毛;有分枝。无基生叶,茎生叶对生,上部的互生,绿以,花期常变红色;无柄或近于无柄;叶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,长2-6cm,宽0.5-1.5cm,先端渐尖,边缘具细齿,基部渐狭,两面光滑,仅脉上及边缘被曲柔毛。花两性,单生于叶腋,具长梗;花萼深4裂,裂征披针形;花瓣4,淡紫色或紫红色,倒卵形,先端凹;雄蕊8,不等长,花丝短,花药藏于花冠内;子房下位,4室,柱头4裂。蒴果细长,长可达6cm,宽约1.5mm;种子多数,小型;先端具1束白色丝状毛。花期7-8月。

性状

性状鉴别 根10数条,丛生,稍肉质。茎有分枝,圆柱状,基部叶对生,上部渐互生,叶片狭卵形,长2-6cm,宽0.5-1.5cm,先端尖,边缘具细齿,近无柄。花单生于上部叶腋内,红色,萼4,管细长,具长柄。蒴果细长,种子多数,顶端具1束白色丝状毛。

归经

归肺;肝经

性味

味辛;淡;性平

功能主治

疏风清热;利湿止泻;活血接骨。主风热头痛;咽喉肿痛;声音嘶哑;腹泻;闭经;疮痈肿毒;跌打骨折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各家论述

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喉头肿痛,咳嗽声嘶,风热头昏。
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